为学明道,知行合一。求学者,从心出发悟智慧,知行合一聚能量。年10月12日,医院杨兵教授医院范洁教授共同发起的“为学·知行——青年EP云论坛”第一期课程于云端圆满举办。
顾名思义,“青年EP云论坛”主要面向广大青年电生理医生。论坛通过举办系列学术课程的形式汇聚全国知名心律失常中心资深心电生理医师共聚一堂,以学术讲座、病例报告等方式,分享电生理特色技术和临床实战经验,解读学科最新动向。在促进各大中心学术交流的同时,青蓝携手,搭建青年电生理医生临床诊疗技术再提高的新桥梁,携手助推我国电生理事业再上新台阶、创出新实效。
本期课程主要聚焦“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策略的再思考”。
开班寄语:未来属于青年
▼▼▼
会议伊始,杨兵教授和范洁教授为本次青年EP云论坛作开场致辞。
杨兵教授在致辞中说道,今年年初开展了“论道东方--青年电生理菁英会”,与会专家中大多数为各中心电生理的一线术者,大家结合自身及其中心的手术经验针对疑难病例及手术技巧进行了精彩的交流与讨论,彼此碰撞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让大家对高难度复杂病例的手术策略和治疗方案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参会者们收获颇丰,因此我们想将这样的交流论坛进一步扩展为定期举办的系列活动,为青年医生们提供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更为贴近实战的学习交流的机会与平台。
经过充分的准备与酝酿,本次青年EP云论坛顺利上线,医院、医院和中医院的专家们参与,感谢各专家团队对本次云论坛的支持,期待未来有更多来自其他中心的专家术者们的加入。
范洁教授指出,受限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影响,虽然本次论坛于线上开展,但是期待未来能有线上结合线下的开展形式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我们希望能够借此论坛发挥出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青年电生理医生学习精湛技术的桥梁和领路者,让青年医生对技术细节和技术难点有更深入的了解,对电生理事业能有更深切的热爱。
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策略的再思考
▼▼▼
针对阵发性房颤是应该常规进行单纯肺静脉隔离还是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额外消融?医院的余金波教授就这一问题围绕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策略方面进行了专题讲座。
90%以上的房颤触发灶起源于肺静脉,左房后壁的特殊解剖结构是房颤触发和维持的基础,以此为理论基础的肺静脉隔离消融策略应运而生。阵发性房颤单独行肺静脉隔离的远期随访成功率为46%-56%,而必要的肺静脉以外的消融策略可提高成功率。常见的非肺静脉触发灶包括上腔静脉、界脊及左右房体部等。
众所周知,肺静脉隔离是房颤消融的基石。但若术前有典型房扑病史或者术中发作典型房扑者,则需要进行三尖瓣峡部消融,此外可通过药物进行非肺静脉触发灶诱发、标测并行进一步消融。ESC房颤诊断与管理指南中也强调了肺静脉隔离以及必要时三尖瓣峡部消融的消融策略。
来自杨兵教授团队的回顾性研究显示,阵发性房颤消融术中约有44%的患者需行肺静脉外消融,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肺静脉隔离术前、术中及术后诱发或自发房颤为需额外消融的独立危险因素。
余金波教授表示,肺静脉隔离为房颤消融的基石,但肺静脉并不是房颤唯一的消融靶点,在肺静脉隔离基础上应个体化实施额外消融策略,部分特殊患者,如LVEF低下及多发房颤事件者需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decarbonblack.com/xlsczlyc/8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