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律失常治疗 >> 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 >> 正文 >> 正文

视野舒茂琴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老药

来源:心律失常治疗 时间:2021-11-22
编者按:

  20世纪90年代初,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结果显示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AADs)后增加了总体死亡率,该研究结果使全球开始重新认识和评价AADs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等安全性问题。但近年来大家对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医院(医院)舒茂琴教授为大家详解了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专家简介

舒茂琴

  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担任学术任职:重庆市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失常分会女医师联盟电生理学组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心血管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影像学组委员等,并担任多个杂志编委。擅长各种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如阵发性室上速、房速/房颤、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术及各种起搏器安置术(如ICD、CRT)。热心教学工作,承担各种层次的大量临床教学工作,先后被评为第三军医大学‘教学明星’。先后培养10余名研究生。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重庆市基金资助,获得重庆医疗成功一等奖和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40篇,国外SCI杂志发表5篇论著。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公认的分类方法为按药物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APD)的作用分为四类:Ⅰ类:膜抑制剂,包括:(1)Ⅰa类,代表药物包括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等;(2)Ⅰb类,代表药物包括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等;(3)Ⅰc类,代表药物包括普罗帕酮、恩卡尼、氟卡尼等。Ⅱ类:β受体阻滞剂,药物包括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Ⅲ类:复极延长剂,药物包括胺碘酮、索他洛尔、溴苄铵等。Ⅳ类:钙拮抗剂,药物包括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等。

  CAST研究结果的公布为抗心律失常药物(AADs)应用带来巨大影响,很长时间以来大家认为Ⅰ类药物是增加死亡率的“魔鬼”,应该尽量不用或者慎用。但不可否认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律失常治疗中仍占有重要的位置,心内科医生仍应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的学习和探索。而且随着大家对疾病和药物作用机理认识的深入、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相关临床研究的开展,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临床中有一些新的应用方向。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1奎尼丁1.1奎尼丁药代动力学1.2奎尼丁电生理特性 1.3奎尼丁应用的新领域2Flecainide与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CPVT3利多卡因

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总结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绝不能仅着眼于心律失常本身,要综合考虑电解质紊乱、心肌缺血等情况,充分了解药物作用机制,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同时也要考虑个性化治疗。

医声网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decarbonblack.com/xlsczyzl/79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