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是由脑局部病灶的神经元兴奋性过高而产生阵发性的异常高频放电,并向周围组织扩散,导致大脑功能短暂失调的综合征。发作时可伴有脑电图异常。由于异常高频放电神经元发生部位及扩散范围的不同,临床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短暂运动、感觉、意识及精神异常,反复发作。
一、抗癫痫药-苯妥英钠
(一)药理作用
苯妥英钠的作用较复杂,研究表明本品不能抑制癫痫病灶异常放电,但可阻止它向正常脑组织扩散。这可能与其抑制突触传递的强直后增强(PTP)有关。PTP是指反复高频电刺激(强直刺激)突触前神经纤维,引起突触传递的易化,使突触后纤维反应较未经强直刺激前增强的现象。在癫痫病灶异常放电的扩散过程中PTP也起易化作用,治疗浓度的苯妥英钠选择性地抑制PTP形成,使异常放电的扩散受到阻抑。
苯妥英钠具有膜稳定作用,可降低细胞膜对Na+和Ca2+的通透性,抑制Na+和Ca2+内流,降低细胞膜的兴奋性,使动作电位不易产生,抑制异常放电向病灶周围的正常脑组织扩布。这种作用除与其抗癫痫作用有关外,也是其治疗三叉神经痛等中枢疼痛综合征和抗心律失常的药理作用基础。
(二)临床作用
治疗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的首选药物,静脉注射用于癫痫持续状态,对精神运动性发作亦有效,但对小发作(失神发作)无效,甚至会使病情恶化。久服骤停可使癫痫发作加剧,甚至诱发癫痫持续状态。
治疗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等中枢疼痛综合征。此类神经痛放电活动与癫痫类似,可引起剧烈疼痛。苯妥英钠能使疼痛减轻,减少发作,可能与其稳定神经细胞膜有关。
抗心律失常
(三)不良反应
1.局部刺激
苯妥英钠碱性较强,局部刺激性较大,口服可引起厌食、恶心、呕吐和腹痛等症状,故宜饭后服用。静脉注射可发生静脉炎。
2.牙龈增生
长期应用出现牙龈增生,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生率约20%,这与药物自唾液排出刺激胶原组织增生有关。服药期间应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牙龈炎,经常按摩牙龈也可以减轻增生。一般停药3~6个月后可自行消退。
3.神经系统反应
药量过大引起中毒,出现小脑-前庭系统功能失调症状,表现为眼球震颤、复视、眩晕、共济失调等。严重者可出现语言障碍、精神错乱或昏迷等。
4.血液系统反应
由于本品抑制叶酸的吸收并加速其代谢,以及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活性,长期用药导致叶酸缺乏,可致巨幼细胞贫血。
5.骨骼系统反应
通过诱导肝药酶而加速维生素D的代谢,长期应用可致低钙血症。儿童易发生佝偻病样改变,少数成年患者可出现骨软化症及骨关节病。必要时应用维生素D预防。
6.过敏反应
可发生皮疹、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肝坏死。长期用药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二、抗癫痫药-卡马西平
(一)药理作用及机制
卡马西平的作用机制类似苯妥英钠,治疗浓度时能阻滞Na+通道,降低细胞兴奋性;也可抑制T型钙通道,抑制癫痫病灶及其周围神经元放电。同时还能增强中枢性抑制递质GABA在突触后的作用。卡马西平还具有抗胆碱、抗抑郁及抑制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作用,可刺激ADH分泌,产生抗利尿作用。
(二)临床应用
本品系广谱抗癫痫药,对多种癫痫的动物模型均有治疗作用,是治疗单纯性局限性发作和大发作的首选药物之一,同时还有抗复合性局限性发作和小发作的作用。对癫痫并发的精神症状亦有效果。治疗神经痛效果优于苯妥英钠。临床上还可用于治疗尿崩症。本品还具有很强的抗抑郁作用,对锂盐无效的躁狂症、抑郁症也有效,副作用比锂盐少而疗效好。
三、抗癫痫药-苯巴比妥
(一)临床应用
本品对大多数惊厥动物模型有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癫痫大发作及癫痫持续状态,对单纯的局限性发作及精神运动性发作也有效,对小发作和婴儿痉挛效果差。苯巴比妥作为镇静催眠药,大剂量对中枢抑制作用明显,均不作为首选药。
(二)不良反应
本品系镇静催眠药物,需给药数周后才能达到最大抗癫痫效果。用药初期易出现嗜睡、精神萎靡等副作用,长期使用易产生耐受性。
四、抗癫痫药-扑米酮
扑米酮化学结构类似苯巴比妥。扑米酮原药及其两种代谢产物均有抗癫痫活性。与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合用有协同作用,与苯巴比妥合用无意义。本品与苯巴比妥相比无特殊优点,且价格较贵,仅用于其他药物无效的患者。
常见不良反应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镇静、嗜睡、眩晕、复视、共济失调等;血液系统毒性反应有: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用药期间应注意检查血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五、抗癫痫药-乙琥胺
(一)临床应用
乙琥胺可对抗戊四氮引起的阵挛性惊厥。对小发作疗效好,目前仍为临床治疗小发作(失神性发作)的首选药,对其他类型癫痫无效。
(二)不良反应
乙琥胺毒性低,常见的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神经病史者慎用,易引起精神行为异常,表现为焦虑、抑郁、短暂的意识丧失、攻击行为、多动、精神不集中和幻听等。
六、抗癫痫药-丙戊酸钠
(一)临床应用
本品为广谱抗癫痫药,临床上对各类型癫痫都有一定疗效,对大发作疗效不及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但当上述药无效时,用本药仍有效。对小发作优于乙琥胺,但因其肝脏毒性而不作为首选药物。对精神运动性发作疗效与卡马西平相似,对复杂部分性发作疗效近似卡马西平。它是大发作合并小发作时的首选药物,对其他药物未能控制的顽固性癫痫也有效。
(二)不良反应
常见消化系统症状有恶心、呕吐和腹痛等,故宜饭后服用。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少,主要表现为嗜睡、平衡失调、乏力、震颤等。严重的毒性为多发生肝损害,30%患者在服药几个月内出现无症状性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少数患者表现皮疹、脱发、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聚集障碍所致的出血时间延长。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血象。
七、抗惊厥药-硫酸镁
惊厥是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的一种症状,表现为全身骨骼肌不自主地强烈收缩,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多伴有意识障碍,如救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硫酸镁可因给药途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口服给药很少吸收,有泻下和利胆作用,外用热敷可消炎去肿,注射给药则产生全身作用。
(一)药理作用及机制
Mg2+是细胞内重要的阳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仅占5%。Mg2+参与多种酶活性的调节,在神经冲动传递和神经肌肉应激性维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注射硫酸镁能抑制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使骨骼肌、心肌、血管平滑肌松弛,从而发挥肌松和降压作用。同时Mg2+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感觉及意识丧失。
(二)临床应用
临床上主要用于缓解子痫、破伤风等惊厥,也常用于高血压危象。临床上常以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adecarbonblack.com/xlscwkzl/7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