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文君,于少娟
单位:医院心血管内科
摘要目的
观察艾司洛尔联合低剂量胺碘酮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年1月至年1月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并心律失常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患者用艾司洛尔联合低剂量胺碘酮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及心功能指标。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00%vs.70.00%,P=0.);治疗后,观察组QTc间期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少于对照组(P=0.,P=0.),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心输出量(CO)高于对照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P=0.,P=0.,P<0.)。
结论
艾司洛尔联合低剂量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疗效好,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心功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1]。资料显示,CHD患者约占心内科住院患者的50%,且近年来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不能有效控制病情,将发展成心肌急性缺血或坏死[2-3]。CHD合并心律失常可加速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加重病情,严重者可发生猝死[4]。目前,胺碘酮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由于其不良反应与服药剂量呈正相关,所以,有效剂量的控制十分关键。本研究探讨了艾司洛尔联合低剂量胺碘酮治疗CHD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年1月至年1月医院收治的CHD合并心律失常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年龄、纽约心脏病协会(NewYorkHeartAssociation,NYHA)分级、心律失常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世界卫生组织CHD诊断标准[5];(2)经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诊断合并心律失常;(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半年内有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者;(2)伴有精神疾病,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疾病,肝肾功能障碍等疾病者。
1.3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CHD基础治疗,包括低流量吸氧、阿司匹林肠溶片、依那普利、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药物等。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杭州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注册证号:H)口服,第1周3次/d,第2周2次/d,第3、4周1次/d;每次mg。观察组给予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6757),首先静脉注射负荷剂量0.5mg/kg/min,约1min,随后静脉点滴维持剂量0.05~0.3mg/kg/min,1次/d,同时给予胺碘酮2次/d,每次mg;每周24h动态心电图跟踪疗效,根据治疗效果逐渐减剂量至艾司洛尔0.05mg/kg/min,1次/d;胺碘酮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
1.4观察指标
(1)疗效评价: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心功能达Ⅰ级或较治疗前改善2级以上,24h动态心电图提示心律失常次数较治疗前减少>90%或消失,恢复窦性心律;有效——临床症状显著好转,心率明显改善,心功能较治疗前改善1级,24h动态心电图提示心律失常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治疗期间每周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1次,记录QTc间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期前收缩指标变化。(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ventricularend-systolicdiameter,LVESD),短轴缩短率(fractionalshortening,FS),心输出量(cardiacoutput,CO)。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2。
2.2两组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QTc间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QTc间期长于对照组(P>0.05),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LVESD、FS、C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F、FS、CO高于对照组,LVESD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2.4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发生窦性心动过缓2例,停止用药后恢复正常,耐受性低血压1例,通过补液后恢复正常,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观察组窦性心动过缓1例,发生率为2.50%,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P=0.)。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讨论
心律失常通常是CHD的首发表现或者唯一表现,可直接损伤患者的心脏泵血功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6-7]。CHD合并心律失常在临床发病率高,目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胺碘酮是应用最广泛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属于苯并呋喃类衍生物,同时具有α和β肾上腺素两种受体的阻滞作用[8]。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主要是延长K+通道阻断及心肌组织各部的有效不应期及动作电位,降低窦房结自律性从而消除折返激动而发挥作用,能够有效治疗心房颤动,稳定心律[9]。但胺碘酮的β肾上腺素受体的抑制作用可影响房室支传导及窦房传导速率,降低心率,对于伴有低血钾症状的患者还可导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10]。同时,胺碘酮的使用剂量与不良反应呈正相关,随着使用时间及剂量的累积,不良反应甚至是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所以胺碘酮应用剂量受到重视。
艾司洛尔属于短效选择性β1受体阻断药,可通过在心肌组织竞争儿茶酚胺结合位点而抑制β1受体,从而减缓静息与运动状态下的心率[11-12],减少心肌耗氧量,稳定心律失常,半衰期极短,作用效率高[13]。近年来,研究显示,艾司洛尔能够延缓心力衰竭进程,降低患者死亡率[14]。国内外有研究表明,应用艾司洛尔联合胺碘酮可提高CHD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但胺碘酮的用药剂量仍是考虑的重点问题。
本研究探讨了艾司洛尔联合低剂量胺碘酮治疗CHD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结果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其中室性期前收缩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1例,交界性期前收缩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房性期前收缩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2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其中室性期前收缩显效4例,有效7例,无效6例,交界性期前收缩显效2例,有效5例,无效3例,房性期前收缩显效3例,有效7例,无效3例。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艾司洛尔联合低剂量胺碘酮治疗CHD合并心律失常疗效优于常规剂量胺碘酮,这与杨庆红[15]研究结果一致,但两组室性期前收缩、交界性期前收缩与房性期前收缩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不同类型心律失常例数较少有关,未来考虑增加样本量来探讨艾司洛尔联合低剂量胺碘酮对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同时,治疗后观察组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期前收缩次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而观察组QTc间期较对照组延长,这可能是由于艾司洛尔和胺碘酮均有一定的负性肌力作用[16-17],2种药物联合用药后负性肌力作用增强,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整个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两组均有窦性心动过缓发生,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观察组为2.50%,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郑俊华等[18]研究结果一致。所以说低剂量胺碘酮联合艾司洛尔后,不仅减少胺碘酮的治疗剂量,提高治疗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艾司洛尔联合低剂量胺碘酮治疗CHD合并心律失常疗效好,且给药途径方便,只要在治疗期间定期进行检测和疗效评价,安全性是有保证的。
参考文献(略)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decarbonblack.com/xlscwkzl/6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