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装置的植入是治疗心律失常及其引起的心脏功能障碍的常见手术方式之一。其原理是通过植入体内的脉冲发生器产生并发放的电脉冲经电极作用于心肌细胞,对其造成刺激,使心肌细胞按照一定的节律收缩,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心脏起搏装置主要分为永久性和临时性心脏起搏器两大类。其中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分为单腔起搏器、双腔起搏器、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和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CRT)。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1.单腔/双腔起搏器
单腔起搏器和双腔起搏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心脏起搏器。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电极的植入位置不同,单腔起搏器的电极植于心房或心室,用于心房起搏或心室起搏;
双腔起搏器电极分别植于右心房和右心室,完成心房和心室的顺序起搏。
对于单腔/双腔起搏器的植入编码,按照ICD编码规则,查主导词
插入
-起搏器
--心的(装置)(初始的)(永久的)(置换)37.80
---单室装置(初始的)37.81
----节律反应37.82
---双室装置(初始的)37.83
对于首次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病例,其主要疾病编码应落实在主要诊断的选择上,如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扩张型心肌病等。
其手术编码应根据具体植入的起搏器类型进行具体分类:
永久性单腔起搏器植入术,分类于37.81,
单腔起搏带节律反应,分类于37.82;
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无论有无节律反应功能,均分类于37.83。
另外,需注意37.8后面的另编码,任何导线植入、导线置换、导丝去除和(或)导线修复术,需另编码37.70-37.77。
2.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通过除颤和抗心动过速起搏来转复室性心律失常,预防猝死的有效治疗方法。适应症多为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等。
心律转复除颤器有单腔和双腔之分,按照植入方式分为经静脉ICD植入和皮下ICD植入两种。经静脉ICD采用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将电极放在心腔,在胸壁的肌肉层制作可容纳脉冲发生器的囊袋,有起搏和除颤功能;皮下ICD则无需经静脉,先在植入部位制作囊袋,后通过制作皮下隧道,将电极置于胸部皮下,而非心腔,有效减少了电极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其主要为除颤功能。
对于两者的编码,根据编码规则,查主导词
植入
-复律器/除颤器(自动的)37.94
--仅导联(电极片)(感知)(起搏)37.95
--仅脉冲发生器37.96
--全系统37.94
可见,经静脉ICD植入和皮下ICD植入,均分类于37.94,具体编码可根据术式进行延拓细化至六位数。
3.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纠正心衰患者的心脏失同步以及改善心衰的有效手段。临床中,CRT分为CRT-P和CRT-D两种。
CRT-P是单纯三腔起搏;CRT-D合并三腔起搏和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双重功能,具有起搏和除颤功能,是难治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根据编码规则,查主导词
植入
-CRT-D00.51
-CRT-P00.50
因此,CRT-D分类于00.51,CRT-P分类于00.50。
临时性心脏起搏器
临时性心脏起搏器是通过人工电脉冲发生器发生具有一定频率和能量电刺激,使心肌的某一部分产生兴奋,并将其兴奋有效的传导于心脏,使得心脏收缩与舒张,维持心脏的排血量,进而维持其心脏功能的正常。
根据编码规则,查主导词
植入
-起搏器
--心的(装置)(初始的)(永久的)(置换)37.80
---暂时性经静脉起搏器系统37.78
----心脏手术中和心脏手术即时后39.64
因此,经静脉临时性心脏起搏器植入,分类于37.78,但心脏手术中和心脏手术后立即使用,分类于39.64。
来源:《中国病案》,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扫码转载请注明:http://www.madecarbonblack.com/zlxlscyy/7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