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脂肪多,就是“胖”,会影响到容貌、体型、精神面貌等各个方面。
但是,如果心脏内的脂肪增多,那问题可不是那么简单了。
心律失常反复发作,随时可能休克
一个月前的中午,一名55岁女性患者在家吃饭时突然心悸出汗,感到胸闷,随即被送医院抢救室。
急诊科医生在给该患者进行检查评估后发现,由于患者既往有心脏病病史,同时心电图显示快速性心律失常,随时会发生心源性休克。
急诊科立刻联系心内科医生会诊。
心内科医生对患者进行详细问诊、体格检查以及相关辅助检查评估后发现,该患者病情十分凶险,是心律失常相关的心内科疾病,且其快速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随时有休克风险。
患者随即被收入CCU进一步诊治。
患者心电图显示室性心动过速
这是一种少见的心肌疾病
到底是什么疾病导致心律失常反复发作?
由于患者病情凶险,医院心内科肖平喜主任团队立刻开展了病情讨论。
原来,该患者年曾因心衰及房医院就诊,医院认为其心衰与房间隔缺损有关,即进行了房缺封堵术。
房缺封堵术
房间隔缺损(ASD)为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是原始房间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致左、右心房之间遗留孔隙。
但手术后患者仍有反复心悸、浮肿等右心衰的表现。
医院心内科肖平喜主任仔细分析病情后,认为该患者右心衰的情况不能单纯以房间隔缺损解释。
结合患者的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肖平喜主任推断这是一种临床较为少见的心肌疾病——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ARVC/D)。
心肌被脂肪替代了
ARVC——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ARVC——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一种右心室心肌不同程度被纤维脂肪替代,而导致右心室扩大的遗传性心肌病。
ARVC患者会反复发作右室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右心衰或全心衰竭,甚至心源性猝死。
ARVC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发展较为隐匿,但发作时及其凶险,随时都有可能危及生命。
ARVC患者心肌不同程度被脂肪替代,图中黄色部分是脂肪。
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及掌握后,医院CCU团队对其进行了严密的心电监护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明显,患者仍有间断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并伴有心源性休克。
在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并与家属沟通后,肖平喜主任决定尝试为该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并实施室速消融手术。
室速消融手术
即心脏射频消融术,是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血管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释放射频电流导致局部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凝固性坏死,达到阻断快速心律失常异常传导束和起源点的介入性技术。
这是一种少见的心肌疾病
医院电生理团队的指导下,医院心内科成功为该患者进行了室速消融术。
手术中发现该患者右心室游离壁及流出道有大片低电压区,这表示患者的正常心肌组织已经被纤维瘢痕取代,这进一步确定了之前的推断——ARVC。
手术中发现该患者右心室游离壁及流出道有大片低电压区。
历经4小时的射频治疗,成功降低了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几率。
但是治疗远没有结束。
ARVC这种疾病会导致脂肪纤维组织逐渐替代正常心肌组织,因而即便目前成功解决了现有心律失常的问题,但仍有可能发生其它相关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为了进一步降低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医院心内科,决定为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为患者终生预防提供保障。
最终,该患者完成治疗康复出院。
为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专家介绍
肖平喜
主任医师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主任,心血管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冠脉学组组长,内科教研室主任,中国医促会心脏重症分会委员,中国医促会血管疾病高血压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春雨计划“高血压健康教育专员”,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分会江苏工作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生物材料学会委员,中华卫生应急杂志心血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亚洲心脏瓣膜学会委员,中国中医与康复协会委员,南京市基层心血管领域规范化诊疗项目培训导师,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东南国防医药等众多杂志审稿人。
主编:董玲
供稿:陈星(心内科)
编辑:范雨舟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觉得好看点一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adecarbonblack.com/xlsczyzl/7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