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遭遇1次心梗就已经是在鬼门关走了一轮,但有人却接连6年患了6次心梗。近日,温医大附二院心脏监护中心通过紧急救治,成功抢救一名突发急性心梗伴恶性心律失常的49岁个体户。
49岁男子突发心梗
“真的是太幸运了!”5月2日,在温州医院龙湾院区49岁男子叶先生(化名)回忆起事发当时仍觉得后怕。
4月14日晚上,叶先生像往常一样准备出门批发蔬菜,没想到出门的时候感觉身体十分不适,下一秒就晕倒在地,医院就诊。接诊医生给他做了心电图,结果显示考虑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4月15日,叶先生突发恶性心律失常,情况严重到已经需要心肺复苏,医生为他进行了气管插管以及介入手术,但术后叶先生仍神志不清,恶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医生跟叶先生的家属沟通,建议持续镇静镇痛治疗,但叶先生的家属坚持转院治疗,最终于4月20日转温州医院龙湾院区继续治疗。
“结合已经做的检查结果和现场情况,我们考虑给叶先生用亚低温治疗护脑,体外除颤仪保护心脏,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稳定内环境,容量管理等对症治疗”温医大附二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夏武杰说。
在积极的治疗下,叶先生的循环一度稳定下来,神志也恢复过来了。气管插管也拔除了,但是所有的人都没有放松警惕,因为,他的病情实在太危重了。
果然,就在入院的次日,叶先生又突然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反复出现尖端扭转室速、房扑、房颤、室颤……室颤一发生,除颤仪自动进行电击除颤,将他的心律打回来,而医护人员守候在旁边,随时准备进行心肺复苏。
在接下来的9天内,叶先生心律失常反复多次发作,可达龙的用量已经达到极致用量,就是说,药物治疗已经很难再起作用了。心脏监护中心、心血管内科、导管室进行多学科讨论,结合心电图考虑患者有尖端扭转室速、室颤、房扑,目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建议留置ICD,即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出院后的叶先生
ICD留置后,叶先生的心率逐渐稳定下来了,心律也趋于正常了。不久前叶先生病情稳定,顺利出院回家了。
6年6次心梗
“一般人梗2次就会引起注意,梗4次的有点怕死,梗6次的这还是我第一次看见。”温医大附二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张素勤说。
是的,这不是叶先生第一次心梗发作,算上这一次已经是第六次,且一次比一次还要凶险。叶先生表示,这次心梗发作的毫无征兆,没有胸痛,没有胸闷,而离上次心梗发病还不到半年。
“之前心梗放了那么多支架,没想到还会心梗,而且心梗得这么频繁,真的太意外了。”叶先生的家属说。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叶先生如此频繁地患心梗呢?经了解,叶先生,从19岁开始从事菜市场批发工作,每天凌晨2点钟起来进货,搬运菜品,干到中午12点收摊。因为叶先生每天睡得迟,起得早,没有时间运动。而在饮食方面,叶先生更是不规律,但一天一瓶可乐却少不了。对此叶先生说,因为平时都很忙,忙起来的时候,没有时间吃饭,怕自己低血糖就经常抽点时间一口气干完一瓶可乐当饭吃。
“住院后,我们检查叶先生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都高得让人难以想象。基本都是正常人的两倍以上。”张素勤表示,长期熬夜会伤害血管,而血糖高会使血管壁坑坑洼洼,这就使叶先生的血管很容易发生堵塞,容易出现心梗。出院后的叶先生表示,现在不敢熬夜了,也不敢喝可乐了。
熬夜和不良饮食习惯是诱因
“近年来心梗患者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这些年轻的患者无基础病,无吸烟,无家族史,同时经常锻炼身体,但仍有心梗发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经常通宵熬夜,而且往往男性多于女性。”张素勤表示,经常通宵熬夜这对心脏血管损伤不比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少,因此,青壮年人群应注意避免熬夜,合理作息。
“熬夜后,人体的正常生物钟打乱,体内的激素分泌紊乱,进而影响到血管收缩、舒张紊乱。此外,熬夜后散发大量的水分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上熬夜缺乏运动,往往容易发生血管栓塞,堵在哪都是凶险的事情。”张素勤表示,医院就曾收治过一名26岁的心梗男孩,发病前曾在家熬了2个通宵写设计文稿。加上这个男孩长期喝碳酸饮料,使他体内的血糖指数不断升高,就导致突发心梗。“年轻人总是认为疾病没那么容易发生,殊不知很多疾病都是被自己亲手‘培养’出来的!”对此,张素勤提醒心脑血管疾病一定要提早预防,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平时要保持一个良好的作息,少熬夜,尽量少喝高糖饮料,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了胸闷胸痛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供稿:温州晚报
记者谢施琦
通讯员陈小燕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decarbonblack.com/xlsczlzn/11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