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长QT综合征(cLQTS)是一种心室复极异常的遗传性心脏病,cLQTS能增加TdP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对这种病人来说,应注意某些可纠正的危险因素,例如应用延长QT间期的、引起TdP的药物以及能引起心脏性猝死(SCD)的药物。推荐cLQTS避免应用延长QT间期的药物以及可引起TdP的药物(classI)。然而,长QT综合征患者使用降压药物或抗感染药物以及延长QT间期的药物重要性仍有待于研究。
研究者分析了丹麦4个遗传性心脏病中心的数据,纳入了-年间的名先天性长QT综合征患者。根据全国数据记录情况,分析每一个患者的TdP风险药物使用情况以及室性心律失常和全因死亡率的相关风险。患者的基本信息见表1。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随访期间,/(60%)的cLQTS患者接受了增加尖端扭转性室速风险的药物治疗(表2)。应用最普遍的药物为抗生素(34.1%),其余为质子泵抑制剂(15.0%),抗抑郁药物(12%),抗真菌药物(10.2%)。
根据患者使用的延长QT间期的药物对患者分类,确诊先天性长QT综合征后首次接受延长QT间期的药物的时间竞争风险分析的结果见图1。当确诊1年后,这些药物的使用率较前有所下降(28.4%,23.2%,P<0.)。
然而,确诊5年后,此类药物的应用率为33.5%(图2,P<0.)。确诊先天性长QT综合征后5年,药物治疗相关的TdP风险为(HR=1.07,CI:1.03-1.11)与确诊1年前物治疗相关的TdP风险(HR=2.57,CI:1.83-3.61)有统计学差异(图3)。
随访期间,9名患者因室性心律失常入院,其中3名患者入院期间接受Tdp风险药物。8名患者(其中4名患者去世时接受Tdp风险药物)死亡。TdP风险药物与室性心律失常及死亡风险均无统计学差异,但是事件发生数较少。
表1:入选cLQTs患者的基线特征
表2:TdP风险药物使用情况
图1:药物分层后的TDP风险分析
图2:TdP风险药物应用比例随时间变化趋势
图3:确诊前与确诊后药物治疗相关的TdP风险有统计学差异
本研究表明,长QT综合征确诊1年后,TdP风险药物应用明显减少,然而,此类药物应用率数年后明显增加。虽无明确统计学意义证明TdP风险药物与室性心律失常及死亡风险相关,但仍避免在cLQTS高危患者应用TdP风险药物。
参考文献:
EuropeanHeartJournal(),doi:10./eurheartj/ehz
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decarbonblack.com/xlsczlyc/8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