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各种致命性心律失常是AMI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及时识别心肌梗死急性期心律失常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题目回顾及答案揭晓
患者,男性,84岁,突发胸痛2小时急诊。入院后第一天心电图检查见图1
01
根据病史及心电图,您认为图1的诊断
为()(单选)
A.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B.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C.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D.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A
图1解读
(1)基本特点:心率:92次/分;PR间期:不定;QRS波时间:ms;QT/QTc间期:/ms;QRS波电轴:88°。
(2)Ⅱ、Ⅲ和aVF导联ST段抬高≥0.1mV,STⅢSTⅡ,T波直立,有异常Q波。aVL、V1~V5导联ST段压低≥0.1mV,T波直立,无异常Q波。
(3)PR间期逐一延长,直到P波后脱落一次QRS波,该现象周而复始出现。
心电图诊断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入院后第二天心电图检查见图2
02
图2的诊断为()(单选)
A.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B.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C.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D.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D
图片2解读
(1)基本特点:心率:90次/分;PR间期:ms;QRS波时间:94ms;QT/QTc间期:/ms;QRS波电轴:89°。
(2)Ⅱ、Ⅲ和aVF导联ST段抬高≥0.1mV,STⅢSTⅡ,T波倒置,有异常Q波。aVL、V1~V5导联ST段压低≥0.1mV,T波直立,无异常Q波。
(3)PR间期延长。
心电图诊断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解析
解析1
患者有胸痛,结合心电图特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诊断可以确定。但图1中由于PR间期长,心率较快,P波叠入前一心动的T波上,房室传导阻滞不易被识别。此时单导联长节律图有助于诊断(图3)。
图3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的识别
图中P-R间期逐一延长,直到P波后脱落一次QRS波,周而复始出现,这是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典型改变。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是部分传导阻滞,通常房室传导系统相对不应期及绝对不应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使部分窦性激动不能下传心室,引起QRS-T波群的脱落。
根据其阻滞的程度可分为两型:
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又称为文氏现象,主要是房室传导系统相对不应期延长。其心电图的特点是: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P波后脱落一个QRS-T波群,脱落前PR间期最长,脱落后PR间期最短,如此周而复始,形成文氏周期。
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主要是房室传导系统绝对不应期延长,而相对不应期基本正常。其心电图特点是:PR间期固定,可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脱落QRS-T波群。
解析2
AMI常并发心律失常,不同部位心律失常好发类型不同。对于下壁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冠脉以右冠占绝大多数,少数为左回旋支,偶尔为左前降支。若梗死相关冠脉为右冠,常可并发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原因是大部分窦房结和房室结的血供来自右冠。因此,从下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可以推测右冠是梗死的相关冠脉。
解析3
右冠引起的心肌梗死位于下壁的右侧段,Ⅲ导联面对下壁的右侧段,而Ⅱ导联面对下壁的左侧段和高侧壁的下部,因此与右冠相关的心肌梗死在Ⅲ导联中改变更为明显,表现为Ⅲ导联ST段抬高大于Ⅱ导联ST段抬高。aVL导联是Ⅲ导联的对应导联,常会出现ST段的压低。本心电图中STⅢSTⅡ,aVL导联ST段压低,同时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强烈提示右冠是梗死的相关冠脉。
解析4
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下壁收缩活动明显降低。心电图定位诊断与超声心动图结果一致。
国内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加用麝香保心丸后,患者症状(胸闷胸痛和气虚血瘀)可有较显著改善,心功能逐渐改善,包括患者活动能力、左室射血分数(LVEF)、脑尿钠肽(BNP)等指标,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减少[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公布的《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中,推荐麝香保心丸用于AMI患者的治疗[2]。
参考文献
[1]范维琥,吴宗贵,施海明,等.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
[2]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等.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34(4):-.
如果您希望与同道们分享有料、有趣的心电图,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margret.hong
semirco.转载请注明:http://www.madecarbonblack.com/xlscwkzl/7747.html